
李长林
“匠心筑梦,技创未来”。5月11日以来,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技能展示、志愿服务、产教融合交流、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等一系列“硬核”职教周活动,还开展了一场“师生共探汉绣非遗之美”的特色活动,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,为职教周注入了文化传承的温度。
职教周里的“文化课”:当铁路学子遇见汉绣 在室内设计与文化传承实训基地,银针穿梭的轻响与师生的低语交织,构成职教周里独特的“文化课堂”。这里,学校工会与铁道工程学院联合组织的汉绣体验活动正火热进行——百名师生围坐长桌,面前铺着绣绷、彩线与绣针,目光聚焦在活动现场一位手持针线、身穿汉服的女老师身上。
“汉绣是武汉的‘文化名片’,它以‘平金夹绣’为特色,一根丝线能劈到128丝,比头发丝还细……”汉绣代表性传承人黄春萍老师的讲解,让“铁路工匠”与“非遗技艺”的对话悄然展开。她举起一柄梅兰竹菊主题团扇,“这朵梅花用了‘铺针’打底、‘掺针’叠色,才能有层次感。”台下师生们凑近观察,惊叹声此起彼伏,连铁道工程专业的男生也忍不住凑上前:“原来绣朵花比画工程图还讲究!” 一针一线:从生疏到专注的“非遗初体验”。
理论讲解后,师生们正式“上手”。起初,大家动作生疏,丝线总在指尖缠绕打结。黄春萍老师穿梭指导,“别急,手腕要松,针脚要匀,就像你们调试设备时的耐心。”两小时后,第一张“半成品”出炉——侯梅英老师的“兰草”虽针脚不够细密,却活灵活现。“原来非遗不是老物件,是要我们动手‘续’上的!”她举着绣绷笑,丝线在阳光下泛着暖光。
指尖上的传承:职教周里的文化新注脚。
“没想到刺绣这么有趣,每一针都需要耐心和技巧,这让我对非遗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。”参与活动的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大一学生徐洛依的感叹,道出了师生的共同心声。该校党委副书记周谨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到更深层意义:“我们培养的不仅是技术能手,更是有文化根脉的大国工匠。汉绣的‘精、细、恒’,和铁路人‘专注’‘零误差’的职业精神不谋而合。”
当职教周的尾声渐近,实训基地里的绣绷仍未收工——几名学生自发留下,要把未完成的“梅兰竹菊”四君子图绣完。银针起落间,他们绣的不仅是传,更是对文化的珍视、对传承的担当。正如黄春萍老师所说:“非遗的‘活’,在人;职业教育的‘魂’,也在人。当年轻的手接过绣针,文化的根就会扎得更稳。”
详情链接:http://m.app.dawuhanapp.com/share/citygroup/detail/?id=2460201